
不管是任何一個企業(yè),還是小到每一個人,大多數情況下光榮只是一種無奈的自我安慰,因為沒有人愿意多交一分錢的稅,而稅收是強制性的。
當個稅..次匯算清繳的時候,我見過過有些人因為退了四百塊的稅而興奮的手舞足蹈,也有些人因為要補四百塊的稅而破口大罵。
畢竟,小小碎銀幾兩,就可以解決生活中的絕大部分問題。
由于人性的存在,所以稅收籌劃的生意越來越火爆,玩法越來越多。
很多稅務籌劃的公司,甚至全公司都沒有任何一個懂財務的人,更別說懂稅務了。
這個行業(yè),門檻低,利潤大,市場亂,人人都想進來分一杯羹。
在稅收籌劃的行業(yè)里,見到的.多的詞就是避稅。
百度搜了一下,對避稅的定義是利用稅法的漏洞去節(jié)約稅款
這個定義聽起來讓人感覺很別扭,既然是漏洞,那么漏洞一定會被堵死的,那不就代表著納稅籌劃的失敗嗎
況且,反避稅條款已經出現(xiàn)的越來越頻繁,已經延伸到了個人所得稅,避稅不是頂風作案嗎?可能長久嗎?本身就是高風險
不管你要做什么樣的稅籌,采取什么樣的方式,都離不開兩個根源。
從2017年開始,我開始接觸各種稅務籌劃,在你的客戶中,不管是大企業(yè)還是小企業(yè),外企還是國企,稅務問題都是他們面對的.直接的問題,也是.急于解決的問題。
之前寫了一篇文章,關于目前稅制的奇葩狀態(tài),
還是先從增值稅看,現(xiàn)在的增值稅其實是一種相對扭曲的狀態(tài),商品和勞務的增值稅都不一樣,那么你如何強調按增值征稅呢?稅收的公平性原則就顯得不再那么公平。
但是現(xiàn)實中,稅務籌劃怎么做呢?
比如增值稅,由于我們的稅率不同,那么如何把高稅率轉化為低稅率,這就是幾乎市面上所有稅務籌劃公司籌劃底層邏輯。
個人所得稅也是同樣的道理,由于綜合所得與經營所得的稅率不同,那么就想辦法把綜合所得變成經營性所得。
那些洼地產品也是同樣的道理,由于洼地稅率低,想辦法讓這些公司通過洼地享受低稅率。
這就是稅務籌劃的..個本質和根源,找差異。
找到了差異還不行,你怎么能把高稅率轉化為低稅率呢?
舉個例子,某某租車公司,你首先需要在他的平臺上注冊賬號,然后付費和租車使用,使用完畢后你需要開具發(fā)票,這時候你可能就會收到兩張發(fā)票,一張租車發(fā)票,一張服務費發(fā)票,這兩張發(fā)票稅率是不同的。
我們知道租車的稅率應該適用13%,但是你發(fā)現(xiàn)你支付的大部分款項都被開成了6%稅率的服務費發(fā)票。
你無法質疑它,因為它確實提供了互聯(lián)網平臺的服務,車輛的檢查服務等等。
你也可以質疑它,因為在租車費和服務費劃分的比例上,并沒有一個明確和合理的標準。
這就是稅務籌劃的第二個本質,尋找模糊化。
商品和勞務的區(qū)分實際上非常模糊,選擇不同的方式,交的稅就不一樣,所以增值稅產生了大量的扭曲,也產生了大量稅籌的空間。
稅籌和偷稅漏稅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,很多時候,方法是完全一樣的,做的太過了,就很可能變成逃稅了,踩法律的邊線。
再說說優(yōu)惠政策,稅收優(yōu)惠政策是政府政策鼓勵的,尤其是各地的一些地方性政策,一些開發(fā)園區(qū)為了招商引資,都會給予相當力度的稅收優(yōu)惠,還有一些行業(yè)性的稅收政策等等,這種稅收優(yōu)惠政策,就是鼓勵企業(yè)去投資這些行業(yè),響應政府政策,這本身就是一種稅籌。
稅收的完全公平是不可能存在的,就如同我們之前說的公允價值一樣,我們都知道公允價值是.公平也是.合理客觀的核算方式,可是在實踐中,永遠無法實現(xiàn)完全的公允價值,至少目前是不可能。
包括在個稅中也是一樣,在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的定義中,稅法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規(guī)定,其實很多做法實際上在打擦邊球,或者利用和當地的稅務機關的關系。既然稅法沒有明確的規(guī)定和解釋,那么這個解釋就靠人了,每個地區(qū)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和說法。這就是模糊性。
稅收上,只要存在不完全平等,就存在稅籌的機會。
有稅籌,就離不開風險,誰的風險把握的好,誰才能長久